您的位置:首页 >健康本溪>健康常识>详细内容

健康常识

来自星星的孩子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8-1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她)们看起来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却不会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他(她)们明明能说话,却往往被误认为聋哑;他(她)们有时候表现得很聪明,比如有的广告听一次就记住了,手机看别人操作一遍自己就会玩游戏了,可更多事情却是怎么教也学不会。他(她)们仿佛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只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别人不知道他(她)们在想什么,他(她)们也不会表达自我,人们常常称他(她)们是来自星星的孩子,这就是孤独症儿童。

那么什么是儿童孤独症?又是怎么得病的?发病表现是什么?家长应该怎样带孩子治疗?下面就一一介绍一下。

        一、什么是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台湾等地区称之为自闭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心理发育障碍,主要涉及社会交往、语言和交流、兴趣和行为等方面。多数发病于男孩,90%孤独症患者在婴幼儿期出现早期症状,1230个月症状最显著。还有10%的孤独症患者在出生12个月内症状很轻或完全正常,到1230个月之间,语言等功能反倒退化,呈现典型孤独症症状。

        二、儿童孤独症的病因

        通常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这类孩子生来就带有致病基因,还有少数是在胎儿期或围产期的脑损伤所致。而已被排除的病因有父母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以及教养方式等。

        三、儿童孤独症的主要表现

        1.社会交往障碍;2.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关注、没有兴趣;与家人不亲近,不看人,不会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常常独自玩些奇怪的东西;难以解读或误解别人的表情、情感和想法;不易学会与人分享喜怒哀乐、竞争合作等社会能力。

        80%孤独症患儿有语言表达障碍。患儿在语言和交流方面的障碍不同于聋哑儿,孤独症患儿不光是不说话,同时还有眼睛不会注视对方、面部缺乏表情、不了解身体语言的暗示、不会用手势辅助沟通;有少量语言的孩子也会有问题,如说话的音量控制不当,说话没有抑扬顿挫,鹦鹉式仿说(重复语)等;暗喻语言,即说话的内容与当时情景无关,但有隐藏的含义,如下雨时大叫“打雷了”;代名词反转,如“你的”说成“我的”,“我要”说成“你要”;答非所问,如缺乏一般人谈话时一来一往、一问一答,好像只是“告诉你”,而不是“和你对谈”。

        在兴趣和行为方面,常有一些刻板的行为和重复的肢体动作,如喜欢长时间的原地旋转、反复拨弄玩具汽车的轮子;喜欢手机里的歌曲却不喜欢妈妈唱同一首歌等;对环境和日常生活的改变焦虑不安、顽固的坚持一些无意义的常规。

        这类患儿还常常合并多动、易哭闹、睡眠少,挑食,易过敏、易起湿疹、易发哮喘等问题,常令家长觉得孩子难带,辛苦不已。

        四、家长应该怎样带孩子治疗儿童孤独症?

        如果有家长和老师发现身边的孩子有以上的表现,就要注意了,应该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医院进行筛查。孤独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期在36周岁,主要治疗手段就是系统的训练,包括发音训练、对视训练、感统训练等,有时还要配合一些针对性的药物。很多孩子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治疗能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但过了这一治疗期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终身致残。

        孤独症患儿大多长得很漂亮,清亮的眼睛却从来不与人对视,这些星星的孩子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需求、获得别人的帮助,更加让人分外怜惜。儿童和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期盼家长、学校老师和医护人员们共同携手为保障和促进下一代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本溪市康宁医院 孙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