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打呼噜 生命在呼救
人们普遍认为,打呼噜不是病,是睡得香甜、睡得深的表现。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打呼噜是一种睡眠呼吸紊乱性疾病
鼾症,俗称打呼噜,正式名称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多发病,发病率为3.5~4.8%。在30~35岁的人群中,有20%男性和5%女性打鼾;60岁左右者,则有60%男性和40%女性打鼾;如果是肥胖者,打鼾的几率要比瘦者多3倍。
呼吸是为了获得氧气,排除二氧化碳,呼吸运动由大脑控制和发出指令,胸腹部的呼吸肌通过收缩运动来执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时间超过10秒以上的现象,多的时候一夜能停上百次,好好地睡眠被堆砌成了支离破碎的噩梦。
如果在平均每晚7小时的睡眠中,出现30次以上呼吸暂停及低通气现象,或平均每小时5次以上,就可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可分为中枢型、阻塞型和混合型。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是因为大脑功能障碍,暂时停止了指挥,呼吸肌跟着就偷懒了;阻塞型是因为咽喉部的狭窄性病变,导致上气道间断性阻塞,大脑的工作没停,呼吸肌也在奋力收缩,可就是没有气流进出,实在是憋不住了,才有呼吸出现;混合型是两种因素都有。
瑞典有研究表明,司机患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造成交通事故的第一位原因。美国对发生于高速公路的严重车祸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相当多的肇事司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其驾驶技术甚至不如醉酒者,因此规定对司机进行睡眠呼吸暂停的普查和强制性治疗。
发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打鼾者的气道,因为下颌后缩或畸形、悬雍垂或舌体扁桃体肥大,通常比较狭窄,白天清醒时咽部肌肉收缩,可使气道保持开放而不堵塞,夜间睡眠时神经兴奋下降,肌肉松弛,咽部组织堵塞,使上气道塌陷;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产生涡流并引起振动,就会出现鼾声;严重时,气道可以完全阻塞使呼吸暂停,造成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大脑会将身体短暂唤醒到刚刚能够收紧咽部肌肉的程度,从而解除气道阻塞,于是可以听到入睡者一个很响亮的喘息声,呼吸恢复正常,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如果饮酒、服用安眠药或过于肥胖,症状就更严重了。
在循环往复的睡眠呼吸暂停过程中,本来是休息状态的神经系统,因为反复缺氧,导致交感神经不合理的兴奋,儿茶酚胺水平升高,血管收缩,造成心脑肾血流减少;反复的缺氧再灌注损伤,还可导致内环境紊乱,这些都使打鼾者的生命处于随时猝死的危险中。
二、鼾症危害知多少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时反复憋醒、睡眠不宁、张口呼吸,醒后口干舌燥、头痛、困倦嗜睡、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脾气暴躁、性格改变,青少年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或肥胖等。
这些症状还只是鼾症的本身表现,除了这些,51.6%的患者并发高血压,还常常是难治性高血压;41.3%的患者并发冠心病,常常发生夜间心绞痛;80%的患者出现心动过速;74%出现室性早搏;10.9%的患者出现肺源性心脏病;21.3%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13.5%的患者出现脑卒中;还可并发扩张型心肌病、抑郁症、老年痴呆、顽固性慢性干咳等。患者10年内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5倍。
三、如何应对打呼噜
首先判断自己打呼噜的危险程度。有些人过度疲劳或过量饮酒后仰卧睡眠时,会出现轻度的一过性打鼾,这类打鼾对身体健康没有危害,也不需要治疗;还有习惯性单纯性打鼾,虽常年发生但对身体也没有损害,有的可能会发展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而一旦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就需要及时治疗。
其次,怀疑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要做专科检查以判定程度。要查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睡前和醒后)、颈围,要重点观察有无下颌后缩或畸形、鼻腔病变、有无悬雍垂肥大及扁桃体腺样体肥大,还要做心肺功能及神经系统的检查,部分患者还应检查甲状腺功能。
第三要改变生活习惯,这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包括采取侧卧位睡眠,避免饮酒和服用某些药物(如镇静安眠药等),要减轻体重,坚持体育锻炼,保持鼻部通畅等。
最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些辅助治疗方法。经鼻或口鼻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最佳治疗手段,也可选择口腔矫治器治疗,或悬雍垂软腭咽成形术、激光辅助悬雍垂软腭成形术,当然,这些有创伤治疗是最后的选择。
目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还没有革命性的突破,预防就显得特别重要。患者症状严重的,要考虑到睡眠中心进行咨询治疗。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更不要丧失治疗的信心。
(本溪市中心医院 李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