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保护•我行动
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至5月1日国际劳动节为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18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主题是“职业健康保护·我行动”。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已见成效,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已成常态。此时正值“《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职业健康保护知识吧!
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哪些?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1)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水泥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3)噪声、振动;(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5)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2.劳动过度精神(心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能合理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相适应的作业;
4.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用不良体位和姿势劳动,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
3.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产生的环境污染。
二、企业如何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预防?
1.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倡导健康工作方式。积极传播职业健康先进理念和文化。国家机关、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单位的员工率先树立健康形象,争做“健康达人”。
2.树立健康意识。组织职工参加职业健康培训,学习和掌握与职业健康相关的各项制度、标准,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掌握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岗位操作规程、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企业定期找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3.强化法律意识,知法、懂法。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罹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建议及时诊断、治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学习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急性危害的应急处置方法,能够做到正确的自救、互救。
三、个人如何做好职业危害防护?
1.加强劳动过程防护。劳动者在生产环境中长期接触粉尘、化学危害因素、放射性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生物危害因素等可能引起相关职业病。建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注意各类危害的防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并自觉、正确地佩戴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2.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建议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等劳动者注意预防中暑。可佩戴隔热面罩和穿着隔热、通风性能良好的防热服,注意使用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进行降温,并建议适量补充水、含食盐和水溶性维生素等防暑降温饮料。
3.加强长时间伏案低头工作或长期前倾坐姿职业人群的健康保护。应注意通过伸展活动等方式缓解肌肉紧张,避免颈椎病、肩周炎和腰背痛的发生。在伏案工作时,需注意保持正确坐姿,上身挺直;调整椅子的高低,使双脚刚好合适地平踩在地面上。长时间使用电脑的,工作时电脑的仰角应与使用者的视线相对,不宜过分低头或抬头,建议每隔1~2小时休息一段时间,向远处眺望,活动腰部和颈部,做眼保健操和工间操。
4.加强教师、交通警察、医生、护士等以站姿作业为主的职业人群的健康保护。站立时,建议两腿重心交替使用,防止静脉曲张,建议通过适当走动等方式保持腰部、膝盖放松,促进血液循环;长时间用嗓的,注意补充水分,常备润喉片,预防咽喉炎。
5.加强驾驶员等长时间固定体位作业职业人群的健康保护。建议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做到规律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正确的作业姿势,将座位调整至适当的位置,确保腰椎受力适度,并注意减少震动,避免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的发生;作业期间注意间歇性休息,减少憋尿,严禁疲劳作业。